查看原文
其他

张杰:遗产保护引导的城市发展│实践探索

张杰 规划中国 2023-03-26

  2016年8月16日,“2016(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湖南省政府、美国能源基金会、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本届大会以“绿色循环 包容韧性 和谐宜居”为主题,齐聚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城市规划领域权威专家和城市政府领导,就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建设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现将清华大学张杰教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分论坛的演讲报告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提供资源支持!




  张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景德镇做的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其是产业保护相关的工作。这个项目做的时间非常长,很多已经实施了,这里重点介绍下保护和实施的状况。


1 景德镇:历史辉煌的陶瓷业中心(200 B.C.-1949 A.D.)

景德镇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瓷都,从历史和考古研究看,传统的陶瓷业起源于汉代,到了民国末年或者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基本上告一段落,再往后就是现代早期的陶瓷业发展。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景德镇跟中国名瓷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从元朝开始,陶瓷产品通过陆路和海路运往阿拉伯和欧洲,对整个世界的陶瓷文化以及中国、欧洲、阿拉伯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欧洲的宫廷文化和市民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宋元、明清、民国和解放后数次繁荣,留下了大量的陶瓷遗产。景德镇做为陶瓷制造中心到了明清的时候已占据独有的地位。宋朝之后,陶瓷业的整体发展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兴衰。元青花是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后为获取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使得景德镇产品当时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代表中国陶瓷非常重要的产品之一。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业在老城的分布一般由御窑和民窑组成,御窑烧不完的任务就会托给民窑,民窑一般都是一至两个窑,周边有八到十个坯房,整体上是集约化生产的方式,按水陆交通结合的形式分布在不同区域。





2、景德镇徐家窑修复

明中后期开始,御窑厂逐渐放松对民间陶瓷生产的限制,民窑迅速发展。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形成“官搭民烧”制度 ,官窑器在御窑厂内完成制坯成型工序之后,在民窑中搭烧完成。因此,围绕着御窑厂形成一系列的陶瓷生产、物流、商贸等支撑性街区。传统的窑到民国时期逐渐开始衰退,到1949年以后随着国有生产线上线,老窑就衰退得更厉害。


>>>陶瓷生产街区研究

历史上的窑址数量众多,项目根据史料和实地踏勘,确认了30多座窑址的位置,从而分析出生产区的形态特征,实物遗存、遗址共计6处。


窑址研究的材料依据

• 1909 宣统元年《江西全省舆图》景德镇图中,记载了窑座的主要分布区域。

•《景德镇文史资料》载有1924到1949年间,景德镇有112座柴窑和15座槎窑的具体地址和名称。

• 清代同治道光时期青花瓷板桌面,对窑区分布有所描绘。

• (晚清民國)程言(次笠)《景德鎮河東河西圖》对窑区分布有所描绘。

• 2012—2014年间的窑址口述访谈档案。


陶瓷生产街区的不同形态反映了陶瓷产业不同的资本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


(1)皇家资本下全产业链街区

(2)大型资本下细胞型街区

(3)分散资本下窑坯分离街区

(4)家庭手工业下紧凑型街区



罗汉肚街区——大型资本控制下的典型街区



十一家窑到八十年代几乎处于停产荒废的状态,到了90年代,很多厂子都已经垮掉了。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在2010年前后,这样的窑怎么来对待,地方也有专家、专业人士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是跟地方的相关专业人员来讨论,如在技术有记载,传统工艺有传承人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一个修复,有一部分也可以复建,尤其是窑的部分。




这是进厂之前非常破败的情况,我们坚持跟地方说,最好能用老的东西,再用回去过去的建筑样式,最好工业都能保证,定了这个思路之后,这个地方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列为了国家陶瓷非遗文化展示区,可见国家对于景德镇陶瓷的非遗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




工人们按照建筑的原始信息将民窑复建,好多老材料都用回到原来倒塌的机房上面,这也是景德镇最后一次重新演练传统窑房的建造。修复细节体现在一是因地制宜,尊重地方构造做法;二是因材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旧物;三是边清理边考证提供修复依据。







3、大工业生产的繁荣与衰退

解放后,景德镇对私营作坊进行国有化改造。沿着1950年代十四大陶瓷厂发展轨迹,到六七十年代陶瓷厂无疑是最兴旺的时候,在东市区筹建新型工业区,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工业体系。随着1990年大工业生产达到顶峰之后,国有瓷厂因受到市场经济冲击而改制、破产。


跟产业相关的就是在老居住区里窑的复兴与利用。建国之后建立了14个国有陶瓷厂,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陆陆续续地开始走下坡路,1990年之前,江西瓷业公司迅速扩张,在1990年之后进入到发展瓶颈,国有瓷厂进入衰落期,在2000年前后的数次改制之后,先后数万名瓷厂工人下岗。1980年代末,十余家大型国有瓷厂贡献了景德镇三分之二的陶瓷工业产值;另外三分之一由各类集体企业等完成。


通过改制之后,陶瓷业实际上在增长,很多都是在新区另设新厂,老区已经在衰退,这样很多老的职工就变成下岗工人,只能凭自身力量在市场经济大潮里拼搏。老的厂子关掉之后,工厂给社会或者给城市提供的服务设施也随之消失,这就使得城市出现了黑洞,这样一个城市的产业复兴实际上跟城市的复兴就密切联系了起来。


2004年之后,景德镇在昌江以西相继设立景德镇陶瓷工业园、景德镇高新技术开发区,陶瓷产值恢复了快速增长,东市区的陶瓷产业相继向河西转移。


4、景德镇现代陶业遗产保护城市复兴

利用老的陶瓷厂复兴,希望能带动整个城市的复兴。我们在做了很多工作的基础上,将厂区环境做了整治和产业定位,施行了织补城市的策略。


国有瓷厂时代工厂办社会的城市服务模式,在国有瓷厂破产后,遗留下了面积大、分布范围很广的“公共服务真空区”,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破碎化 。城市更新考虑了对现有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绿化设施、交通设施等进行织补,用以缝合城市功能。



>>>基于工业区更新的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涉及5个片区、11个工厂,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预计带动6.2万人就业。


5个片区策划主题分别为:景德镇文化旅游基地、大师谷艺术总部基地、花园场产业创新基地、活力城中央休闲区、智慧谷创业孵化平台。






我们对这个厂区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包括当时的陶瓷业发展状况、在工厂里工序的布局等等,希望新的产业能跟布局有一定的关联。这块场地曾经利用得很好,几乎没有破损。





但到了1982年后期,厂房损坏严重,工人们对这里感情非常深,希望能够把厂房保留下来,而非拆掉。





我们做了整个的城市设计和详规之后,又对主要的建筑进行了设计。





项目规划将90年代初的厂房做成美术馆,主要用于展览和会议。所有的烟囱保留,原先烧煤的一些通道也保留下来,景观上做了一些简单的处理,部分空间准备做一个永久性的十四厂史和产品的展览。在整个厂房四周设置了一些小型店面,很多商家已经入驻。











整个厂房区还有其他的一些厂房保留下来作为美术馆使用。以前老的煤窑每三年都要重砌一遍,所以积累了很多旧的、不用的砖,美术馆的建材就来自于这些废弃的砖,这里在去年11月份已经举办了一届展览会,原先的老设备保留下来,中间加了楼板,成为一个宽敞的展览空间。






在周边的其他厂房,陆陆续续都在修理,也都处在招商过程中。一些特殊形态的建筑通过适当改造与新的设计结合。文革时期留下来的建筑拟做成与餐饮和艺术展览有关的新空间。





厂区的改造与复兴使其变成了一个年轻、开放的国际社区,带动了景德镇的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在炎热的夏季到了晚上就成了市民游憩、纳凉的好所在,环境的改善为老百姓提供了高质量的休闲场所。





注:本文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相关链接:

• 案例借鉴│西班牙圣地亚哥在保护世界历史遗产方面的举措

• 实践探索│探索遗产地活化利用新路子——以西递、宏村保护与利用为例

•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看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 青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查实录│PPT STORE•知识库

• 实践探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相关主题海量微信文章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